“教育即生長,除此之外,再沒有其他目的”。教育的主體理所當然是學生自己,沒有人能替代他們生長。作為教育工作者,能做的是為他們提供養(yǎng)料和良好的生長環(huán)境。 “教師主導”與“學生主體”是對立統(tǒng)一的矛盾體。兩者相互依賴,相輔相成。我曾給四年級學生上過一節(jié)綜合課《如何讓自己更聰明》,設計思路是解剖聰明的“聰”字。我把“聰”字拆分為四部分:一是用耳傾聽,二是用眼觀察,三是用嘴表達,四是用心感悟。以“傾聽”教學流程為例,簡述如下: 師:先來考考大家,看誰最會傾聽,聽一遍梁啟超先生的《少年中國說》:“少年智則國智,少年富則國富……”這8句話你能記住幾句呢? 生1:我能記住3句。 生2:我能記住4句。 生3:我能記住8句。 師:請你背誦一下好嗎?(雖然學生5有點結結巴巴,但最后真的全部都記了下來,全班給以熱烈掌聲) 師:這就是傾聽的力量。你能介紹你傾聽的技巧嗎? 生5:我抓住了這些句子的特點,然后全神貫注地記,所以就記住了。 師:你真了不起!一個人是否聰明,首先看他的傾聽能力。大家可以看看我們班學習習慣比較好的同學,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:上課認真聽講,很少走神。 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,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?!爸黧w”與“主導”共生共存。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可知:學生從視覺獲得的知識,一般能記住25%,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住15%,若把聽覺與視覺結合起來,能記住的可達65%。這充分說明,合作學習、主動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是發(fā)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渠道。 我曾聽過一節(jié)小學數學《三角形的內角和》展示課。從傳統(tǒng)課堂理念看,這節(jié)課只需要告訴學生“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°”的結論,然后運用這一結論鞏固訓練即可。而這位教師則先讓學生自主探究:將備好的三角形依次用剪刀剪下三個角,然后再把它們拼在一起,看是否等于180°。6個小組中有5個小組操作非常順利,但有一個小組始終得不到正確結論。后來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,終于發(fā)現了問題的癥結:原來他們在剪下三個角的過程中,忘了給每個角做上標記,因為被剪下來的角其實又是一個小三角形,究竟哪個角是要研究的角呢?他們恍然大悟。錯誤是最好的學習契機,這就是在探究學習中的意外收獲。 課堂教學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。其特征是師生雙方都有一個信息輸入、儲存、變換、輸出、反饋和調整控制的過程??墒?,我們觀察傳統(tǒng)課堂可知,課堂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。對教師來說,只有信息輸出沒有信息輸入,教師無法調控動態(tài)的教學信息,也無法處理學生反饋的信息;對學生來說,只有信息輸入沒有信息輸出,學生缺乏對信息的處理、反饋和創(chuàng)造性加工。而鼓勵學生講,不正是信息加工和信息輸出的過程嗎? 學生站在中央,教師退出講臺,是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做法。我曾聽過一節(jié)小學語文課《哪吒鬧?!贰=處煱凑諅鹘y(tǒng)的方法上課:先認識生字詞,再帶領學生順著課文的順序講解——哪吒為何鬧海?哪吒怎樣鬧海?哪吒鬧海的結果如何?教師講得眉飛色舞,學生時而齊讀重點段落,時而回答老師簡單的提問。課堂看起來非?;钴S,然而進入課文角色的學生并不多。大多數學生主要是在聽教師講,有信息的輸入,卻沒有信息的加工和輸出。 后來聽另一位教師講《哪吒鬧?!?,雖然還是講這3個問題,但這位教師在解決教材上的生字詞后,讓學生來“概述”哪吒鬧海的故事,然后讓學生“講述”哪吒如何鬧海,最后讓學生“轉述”哪吒鬧海的故事。在此過程中,教師不時啟發(fā)、引導學生,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、評析…… 顯然兩位教師對課堂的處理明顯不同,前者是以“教師為中心”的教學,后者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,教學效果自然也不同。 (作者單位系湖北省洪湖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