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(jīng),多少人以為抓住了一只蟬就擁有了整個夏天。如今,多少人以為有了新技術可以把所喜歡的東西加入收藏夾就實現(xiàn)了真正擁有。 信息時代,智能手機看似比書本更有效率和價值,因為從頭條資訊到微信公眾號,推送的信息是那么精細和對味兒。無論是茶余飯后,還是乘車間歇,指尖一點,海量信息即刻呈上。 這種指尖閱讀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,似乎滿足了我們在輕松娛樂的同時讀書破萬卷的愿望。可是直到有一天,看著收藏的成百上千的文章,卻發(fā)現(xiàn)能在大腦中保存的卻是一片空白。即使是那些貨真價實的干貨,也是那么稀少地進入了自己的精神空間。 信息技術盡管帶來閱讀場景的革命,為我們的閱讀成本做了減法,使我們遠離了做讀書筆記、寫閱讀心得、博聞強識等費心勞力的“笨辦法”,然而,文章字里行間流淌的那份能量,也因為沒有精心閱讀、思索、沉淀來連接,無法實現(xiàn)高效傳遞,自然地優(yōu)質(zhì)閱讀也因此成了一種“陳跡”,被無意中封存了起來。 看過一句經(jīng)典的話:優(yōu)質(zhì)閱讀是生命的自我修復。優(yōu)質(zhì)的閱讀,會讓人擁有更廣闊的可能性,構筑起生命大廈最牢固的精神基石,擁有足夠的沉著和坦然來面對功名利祿、歲月流轉、生老病死,在紛繁蕪雜的世界保持一種寧靜幸福的狀態(tài)。當我們過度依賴信息技術,拋棄那些所謂“陳舊”的閱讀方法和習慣時,不但讓汲取精神營養(yǎng)的過程成為一種自欺欺人的娛樂,甚至還消解著專心讀一篇文章的耐心與能力。 其實,那些閱讀的“笨辦法”往往是最實在管用的方式,也是實現(xiàn)優(yōu)質(zhì)閱讀的最佳途徑。理學家朱熹認為:“大抵觀書,先須熟讀,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,繼以精思,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,然后可以有得爾?!绷簡⒊凇恫豢嗖槐坎蛔x書》中指出:“若問讀書方法,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。這方法是極陳舊的,極笨極麻煩的,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。什么方法呢?是抄錄或筆記?!备咧衅陂g,曾用一度不齒的被認為太過功利的方法而瘋狂背誦、理解的那些成語,多少年之后,依然成為最熟練的運用,不能不說也是一種切身感悟。 任何技術的發(fā)展都包含人的祈愿,其方向是讓人生活更加舒適、便利,但絕不是讓人越變越懶,閱讀也是如此。享受便捷,并非不需要自己付出努力,我們需要換一種方式,但是必要的付出不可偷工減料。讀書需要借助便捷的信息手段,但不能忘卻博聞強識、思索探究、消化吸收,反而更加需要強化這種基本素養(yǎng)和能力,才能在林林總總的信息碎片中汲取系統(tǒng)的精神能量。 喧嘩熱鬧的閱讀場景掩蓋不了文化滋養(yǎng)的蒼白。在崇尚效率與速度的信息時代,還得保留正在被疏遠的所謂陳舊的“笨辦法”。(作者系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) 《中國教育報》2017年06月05日 |